手机版 游乐区新闻网站

当前位置: 主页 > 航天

【中国科技史】盘点兔年航天大事

时间:2024-04-27 16:54|来源:网络|作者:小编|点击:

  1962年下旬,为了加强国防尖端科研项目的领导,集中力量办大事,中央成立了专门委员会。起初,该委员会以领导研究、试验为主。

  1963年,中央专委召开第七次会议,会上提出了我国核武器的发展方向应以导弹核武器为主,飞机空投核航弹为辅,标志着导弹的作用得到中央的进一步肯定,加快了“两弹结合”的进程。

  1965年,中央专委召开第十次会议,正式把导弹也纳入该委员会的管辖范围内,统一领导我国“两弹”事业。在中央专委的领导下,七机部第一研究院(今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成功研制出能运载的东风二号甲导弹,并于1966年10月27日圆满完成了“两弹结合”任务。

  1975年——我国航天事业的第二个兔年:中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1974年5月19日,一封信递到了周恩来总理面前,信中详细阐述了中国发展通信卫星的重要意义,建议由国家统一组织安排中国的通信卫星研制问题。周总理迅速作出批示:请计委、国防科委尽快将卫星通信的制造、协作和使用方针定下来,然后再按计划分工做出规划,督促进行。

  1975年3月31日,召开第八次常委会,会上批准了国家计委和国防科委上报的《关于发展中国通信卫星问题的报告》。至此,中国发展通信卫星这一工程终于落地,由于报告被签署的日期是3月31日,因此,“331工程”也就成了中国通信卫星工程的代号。

  通信卫星要发射,就要有卫星、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地面通信站等五大系统来支持。331工程的上马就意味着这五大系统的建设也必须跟着全面铺开。

  1975年11月26日,我国成功发射一颗返回式遥感人造地球卫星,卫星正常运行后,按预定计划于12月2日安全返回地面。它标志着我国成为继美、苏之后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在航天技术的研究上取得新的突破。

  从总体结构上讲,全星分为再入舱和仪器舱两大舱段。再入舱是返回体,仪器舱在完成任务后留在轨道上。

  承担我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发射运载任务的是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它的起飞质量近200吨,是一个主要由总体结构、火箭发动机、控制系统和安全与供电等系统组成的多级火箭。

  从火箭点火升空到卫星入轨转入正常运行,只有短短几十分钟,但运载火箭和卫星的研究以及发射准备工作,却经历了近10年的时间,动员了全国各行各业的力量。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研制是从1965年开始的,而返回式遥感卫星的研制工作开始于1967年。

  1986年11月,中央下发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纲要》。该纲要共列了7个发展领域,其中第二个便是航天技术领域(简称863-2),并规定了研究的两个主题项目,一是大型运载火箭及天地往返运输系统,二是空间站系统及其应用。

  1987年4月,原国防科工委组织了“863”国家高技术航天领域专家委员会,成立了“863计划航天技术专家委员会”和两个主题项目专家组,负责提出我国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途径和总体方案。

  对于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到底是主攻航天飞机,还是从载人飞船起步,专家们展开了多年的学术争论。

  1991年6月,专家委员会正式提出了《关于发展我国载人航天的意见》,其中包括载人飞船工程的四大任务和七个系统,工程研制的经费、进度和组织实施的建议等。至此,我国载人航天以飞船起步的发展途径取得了专家们的一致同意。

  1999年3月8日,中央会讨论批准了军工总公司改组方案。4月初,国防科工委上报的《关于各军工总公司改组为若干企业集团有关问题的请示》获国务院领导批复。

  根据批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航天机电集团公司(今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分别在原航天工业总公司所属部分企事业单位基础上组建特大型国有企业。

  7月1日,十大军工集团公司成立挂牌大会在京召开,航天科技集团、航天机电集团在原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的基础上组建成立,开始了从航天工业管理部门转变成为由中央直接管理的大型企业集团的发展历程。

  1999年9月18日下午3点,在人民大会堂,中央、国务院、对当年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予以表彰,授予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任新民、孙家栋、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钱学森、屠守锷、周光召、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在新中国50年的光辉历程中,“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是中华民族为之自豪的伟大成就。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包括许多在国外已经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怀着对新中国的满腔热爱,响应党和国家的召唤,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一神圣而伟大的事业中来。

  1960年11月5日,我国仿制的第一枚“1059”导弹成功发射;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1999年10月1日,庆祝新中国成立50周年盛大庆典在北京广场举行,20世纪新中国历史上武器装备最先进、机械化程度和科技含量最高的一次阅兵拉开帷幕。

  因为1999年是20世纪最后一年,所以人们习惯将这次国庆阅兵称之为“中国世纪大阅兵”。

  与国庆35周年阅兵相比,这次阅兵科技含量增大,高科技武器装备已开始成为主战武器,并几乎全部贴上了“中国制造”的标签。

  参加受阅的42种大型装备,在种类上比1984年增加了将近一倍,而且95%以上都是新型武器装备。而阅兵中各种导弹的同台亮相,在我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其中部分导弹的科技含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金戈铁马,浩浩荡荡。那时,中国已成功研制出从陆地到海洋、从水下到太空、从常规到战略的各种武器装备,展示出近程/中近程/中程/中远程/洲际导弹齐备的完整的导弹家族系列。

  2011年9月29日,随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指令的发出,在一片烈焰的映照下,天宫一号飞奔寰宇。11月1日,神舟八号无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11月3日凌晨,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的“太空之吻”华丽上演:两个七八吨重的航天器,从相距上万公里的不同轨道,以每秒7.8公里的速度赶赴约会。作为目标追踪器的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实现刚性连接,形成组合体,我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试验获得成功,突破了除天地往返、出舱活动技术之外的第三项载人航天基础性技术。

  之后,天宫一号又成功与神舟九号、神舟十号飞船对接,接纳了两个飞行乘组、六名航天员进驻,验证了载人航天器组合体控制等多项空间站关键技术,开展了多项科学实验,为空间站研制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他的身上有这些光芒璀璨的标签。美国人曾形容他“一个人抵得上5个海军陆战师”,毛主席则对他说“对我们来说,你比5个师的力量大多啦”。他是“两弹一星”元勋,他是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他,就是钱学森。

  1956年10月8日,新中国最早的导弹火箭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正式创建,钱学森被任命为首任院长。恰巧是一年前的10月8日,钱学森携妻子和一双儿女跨过香港与大陆相连的罗湖口岸,回到祖国的怀抱,开启了自己报效祖国的人生新旅程。

  几乎是在钱学森脚踏大陆土地的同一时刻,周恩来总理与元帅通电话,兴奋地告诉他钱学森归国的消息。周恩来叮嘱聂帅:“学森同志是爱国的,要好好对待他,要在政治上关心他,生活上照顾他,安全上保护他!”

  后来,钱学森果然不负众望,领导中国航天事业白手起家、发展壮大,实现了中国航天史上的多个第一,成为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

  在中国乃至世界,“钱学森”三个字已经和“中国航天”连接在一起。他参与并见证了我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国家富强,民族振兴,需要科技力量,更需要大师智慧。钱老一生勤勉爱国,效力航天,无怨无悔。人品贵重,学术精湛,值得我们每一位航天人仰望、学习。

  2023年1月18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发布《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22年)》(简称《蓝皮书》)。《蓝皮书》显示,航天科技集团2023年计划安排60余次宇航发射任务,发射200余个航天器,开展一系列重大任务:载人空间站工程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空间站转入常态化运营模式,将完成1次货运飞船、2次载人飞船发射任务和2次返回任务;全面推进探月工程四期和行星探测工程,开展嫦娥七号、天问二号等型号研制工作;发射多颗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科研卫星和业务卫星;完成长征六号丙运载火箭首飞,进一步完善长征火箭型谱。

  内容综合自:航天科技集团官网、中国载人航天、航天科技集团一院、中国航天报资料

编辑推荐

Copyright © 2002-2023 游乐区新闻网站 版权所有